又是一年開學季,無數新生懷揣夢想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,認識新的朋友,踏上一段新的旅程。然而每年這個時候,也是校園詐騙案的高發季節。尤其大學新生由于初到陌生城市,社會經驗少、防范意識差,很容易成為騙子的目標。騙子通常會以“退學費”、網上虛假訂票信息、盜取QQ號冒充親友詐騙等手段,來詐騙同學們的錢財。如何識別騙子的陷阱,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,成為了廣大學子踏入大學校門后的一門必修課。一起來看看,目前流行的校園詐騙手段有哪些,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落入騙子的陷阱呢?
?
冒充學生發詐騙短信
案例:
“媽媽,我的書包丟了!手機、銀行卡和零用錢都沒了,真是急死了。我先去銀行掛失銀行卡,您給我速匯點兒錢。我借用同學的手機和銀行卡,卡號和戶名分別是……”王女士收到在外地上學的“兒子”發來的這條短信,要他速匯2000元錢,愛子心切的她想也沒想就把錢打入這個陌生的賬號。晚上接到兒子的電話時,才發現自己被騙了。
案例分析:
騙子通常會利用父母對孩子初次離家所產生的擔心和不安心理,冒充孩子,采取短信群發方式對大學新生的家長實施詐騙。許多家長收到這種出現意外急需匯款的短信時,都會慌了陣腳,很容易落入騙子的陷阱。
如何應對:
家長接到類似短信時一定要冷靜對待,考慮一下為什么緊急情況下孩子沒有打電話,而是選擇了發短信?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打個電話確認一下,或者通過詢問一些私密的信息來確認對方的身份。
接到出車禍的電話
案例:
永州王同學的媽媽接到一個電話,對方自稱是孩子學校當地交警大隊大隊長,說小王同學出了車禍,正在醫院搶救,急需治療費用,還提供了一個醫生的電話。張媽媽來不及證實,就趕緊按照對方給的賬號匯了3萬元過去。
案例分析:
騙子通常會利用大學新生社會經驗不足,在汽車站和火車站等地,先以聊天的方式套出受害者的名字、乘車目的以及家庭信息。再以借用手機的名義查看親屬電話號碼,從而對家長實施詐騙。
如何應對:
遇到此類情況一定要沉著冷靜,第一件事情就是給自己的孩子打電話。如果電話無法接通,可以致電學校以求證是否屬實。家長要相信,學校里有同學,有老師,若孩子真出了車禍,公安機關最先聯系的應該是校方,而不是向千里之外的您索要“醫療費”。
?
發布出租信息
案例:
小燕在是某校大一新生,由于對學校宿舍條件不滿意,想和幾個同學一起在校外合租房子。她們在網上發現一個物美價廉的房源信息,一番商議后決定上門看房,可是房子沒租到,卻被騙子先后騙走七千元“押金”。
案例分析:
騙子通過互聯網等公開渠道發布房源信息吸引租客,對上門咨詢的租房者收取押金等費用,而收錢后總是用各種理由推托。另外還發生過犯罪嫌疑人借機搶劫、強奸前來看房租客的案件。
如何應對:
學校是最為安全的居住環境。也許環境相對較差,但是居住集體宿舍,不但能鍛煉自己的適應能力,和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,而且還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。若必須在外租房要謹防“騙取看房費、假房東、虛假廣告、假意免傭金”等陷阱。
?
虛假代理代銷
案例:
徐州某大一學生小劉,無意間收到一張傳單,聲稱某公司有大量打折電話充值卡尋求校園代理,每售出一張電話卡可獲得20元的高額利潤。小劉由于社會經驗不足,聽信了騙子的謠言,隨機購買了5000元的“打折電話卡”,準備大賺一筆。結果可想而知,小劉用他一年的生活費換來的只是一堆廢紙。
案例分析:
詐騙分子往往利用新生經驗不足、急于賺錢補貼生活費的心理,謊稱自己是某公司的業務員,手頭有一批文化生活用品可以低價轉讓給同學們代銷,誘使涉世未深的新生大量批發。在新生購進商品之后,才發現所購買的東西是假冒偽劣產品。然而,此時卻已經聯系不上行銷的人了。
如何應對:
天上從來都不會掉餡餅,如果需要補貼生活費用,可以參加學校正規的勤工儉學活動,切勿因為貪圖高額收益而落入騙子的陷阱。
?
乞討詐騙
案例:
辦理完入學,小張同學在回宿舍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蓬頭垢面、衣衫襤褸的小女孩,小女孩向小張同學伸出了乞討的小手,小張同學掏出10元錢給了女孩,誰知他剛走出不遠,又沖出來兩名男孩抱住了他的雙腿。最終,小張同學拿出了100元錢才得以脫身。
案例分析:
大學生少不經事,可以說沒有任何社會閱歷,他們的善心往往容易被騙子利用。盡管損失可能不是很大,但對大學生內心造成的挫傷感卻很強。曾經有一位大學生因為輕信“女孩被騙身無分文”向對方伸出援助之手,卻被騙走了1500多元。
如何應對:
大學生們遇到金額較大的求助時一定要慎重,我們對社會必須保持一顆愛心,一顆責任心,但獻愛心時必須睜大自己的眼睛,不要讓自己的愛心助長了騙子的氣焰。
?
不良校園貸
案例:
2017年4月,廈門華廈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因卷入“裸條”校園貸,不堪還債壓力和催債騷擾,選擇燒炭自殺。
2018年6月,西安某高校學生因借7000元校園貸,3個月滾利35萬,最后因無法償還,割腕自殺。
案例分析:
很多非正規的貸款平臺機構,利用高校學生較弱的社會認知能力及防范心理,通過低門檻、借貸便捷來引誘大學生過度消費,再設置繁瑣的還貸條件或逾期不提醒等方式,讓學生支付“違約金、滯納金、手續費”等高額費用,由校園貸引發的悲劇屢屢上演。
如何應對:
(1)?加強金融信貸法律知識學習,提高個人金融風險防范能力;
(2)?注意辨別虛假宣傳、誘導消費、惡意貸款等行為;
(3)?不輕易參與校園貸,警惕高利貸、過度借貸、詐騙貸的嚴重危害;
(4)?不要泄露個人信息(身份證、銀行卡等),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;
(5)?不要貪戀傭金,看似小額貸款是在幫同學忙,但到追債還款時,本金利息全記你賬上;
(6)?若有臨時性資金需求,可通過補助、勤工儉學等渠道合理解決;
(7)?遇到困難時及時向學校、家人尋求幫助,必要時向保衛處或警方求助。